來源:健康報
(本報記者 王 丹 譚 嘉 )H7N9禽流感病毒,,對于禽類屬于低致病率病毒,,而對人類患者而言則具有高病死率。對于這一全球首次發(fā)現的人感染新亞型流感病毒,我們當前所知仍然非常有限,。
人禽間屏障如何被突破
如果將病毒侵入人體的過程比作團隊作戰(zhàn),其中,,血凝素(HA)像一把鑰匙,,突破人身上的宿主限制;神經氨酸酶(NA)幫助病毒破壞細胞受體,,從而使新復制合成的病毒擴散,;剩余的6個基因片段協(xié)作,完成病毒大量在細胞體內復制的過程,。3個步驟的配合缺一不可,,哪一個失衡,都可造成病毒力量弱化,,對人體難以起到殺傷作用,。但不幸的是,在H7N9禽流感病毒中,,這3個步驟高效配合,,對人體產生了極大破壞。
4月10日,,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傳出消息,,該研究室病毒片段的重配研究結果顯示,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來自于東亞地區(qū)野鳥和中國上海,、浙江,、江蘇雞群的基因重配。野鳥在H7N9禽流感病毒的基因重配中起了重要作用,。而這一結果為查明H7N9病毒來源指出了一個可能的方向,。
對于這一重大發(fā)現,人們不禁要問:這種病毒重配是怎么產生的,?究竟還有多少種類似的病毒可能出現,?一個在禽類里流行的感冒為何會跨種感染給人呢?
對此,,來自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進行了詳細解釋,。目前,,流行性感冒病毒一般可分為3種:甲(A)型、乙(B)型和丙(C)型,。其中B型和C型一般只在人群中傳播,,很少傳染到其他動物。禽流感則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水禽是各種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禽流感病毒由8個基因片段組成,包括HA,、NA,、PB2、PB1,、PA,、NP、M,、NS,,其中,HA,、NA這兩種基因名稱決定了病毒的命名,,中間6個“家族成員”則各不相同。
研究人員指出,,病毒重配在自然界不斷產生,,不同病毒通過各自宿主的接觸,彼此交換基因片段,。目前,,科學家已經從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水禽中分離到16種HA與9種NA亞型的甲型流感病毒。因此,,它們之間的不同組合,,現實中已發(fā)現130余種。截至目前,,禽流感病毒H5N1,、H9N2、H7N7,、H10N7等均有感染人的記錄,。
按照傳統(tǒng)經驗,一般的禽流感病毒,,不管在禽類中是低致病病毒還是高致病病毒,,都較難感染到人,一般經過人的呼吸道即被阻止,。但最近的現實和研究均揭示,,原本在禽類中流傳的病毒,或經過中間宿主豬產生基因重配感染到人,,或直接由禽到人,。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已經觀察到,,H7基因片段和慣常的H7沒有太大改變,。但N9基因片段要比一般的N9基因片段短一些?!毖芯咳藛T表示,,雖然目前還不知這種變異導致何種具體后果,但N9基因片段的異常,,已被懷疑為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導致高病死率的原因之一,。
然而,截至目前,,H7N9亞型病毒的致病機制,、跨種間傳播的分子機制等更多問題仍然未知。
H7亞型病毒危害不容小覷
橫亙在人類與H7禽流感病毒之間的屏障出現了細微瑕疵,。與所有感染H5病毒的NA均為N1不同,,H7的HA能與多種NA基因很好兼容,同時不同組合的H7Nx均能感染人,。而這種多樣性與人感染的特性均提示,,H7亞型病毒的危害不容小覷。
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出現,,給公眾健康造成了極大威脅,,也讓學界開始重新審視其所在的“大家族”:H7亞型禽流感病毒的破壞力。在此之前,,與患者病死率超過50%的高致病性H5N1亞型禽流感備受關注相比,,研究者對于人感染H7亞型禽流感病毒的關注度相對低了很多。
在4月3日出版的《病毒學報》上發(fā)表的一篇論文中,,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國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躍龍作為通訊作者,,對H7N9所在的“大家族”H7亞型禽流感病毒的暴發(fā)流行及感染人的情況進行了梳理,從病原學特征角度對H7亞型病毒對公共衛(wèi)生的潛在威脅進行了評估,。
文章指出,,與所有禽流感病毒亞型一樣,H7亞型病毒也可分為北美譜系和歐亞譜系,。迄今,,我國所屬的歐亞譜系H7亞型禽流感在人群中最大規(guī)模的暴發(fā)是在2003年春,H7N7亞型共導致荷蘭86人感染,,其中78人患有結膜炎,,5人同時患有結膜炎并出現呼吸道癥狀,,2人僅有呼吸道癥狀,1人死亡,。另有3名未接觸過感染家禽的患者家屬也表現出感染H7的臨床癥狀,,并分離到了H7病毒,這表明該病毒可能存在有限的人傳人機制,。而北美譜系H7病毒感染人出現在2002年,。
據介紹,絕大多數禽流感病毒與a2,,3半乳糖苷唾液酶受體結合,,而人流感病毒與a2,6半乳糖苷唾液酶受體結合,,相應的禽類和人分別表達a2,,3半乳糖苷唾液酶受體和a2,6半乳糖苷唾液酶受體為主,。這種受體類型和分布不同被認為是流感病毒在禽類和人類跨種屬傳遞的主要障礙,。
值得警惕的是,橫亙在人類與H7禽流感病毒之間的這道屏障出現了細微瑕疵,。有研究表明,,2002年~2003年期間分離到的北美譜系H7禽流感病毒與a2,6半乳糖苷唾液酶親和力增強,,與人流感病毒相似,。這就意味著,如果病毒經適應后,,受體結合特性以a2,,6半乳糖苷唾液酶為主,就具備從禽到人,,從人到人的傳播特性,。
此外,文章指出,,許多H7亞型病毒不需要經過適應便能夠在實驗動物的呼吸道有效復制,,并且在哺乳動物體內系統(tǒng)性的播散,包括中樞神經系統(tǒng),,由此提示H7亞型禽流感病毒有潛在的大流行的可能,。
目前大范圍人傳人可能性不大
如果把在人間傳播快、病死率高的SARS疫情,,比作病毒對于人類的機關槍掃射,,那么,目前H7N9疫情則更像是病毒躲在暗處放冷槍。H7N9會不會人傳人,,造成大規(guī)模的危害,,是公眾最為關心的話題。目前,,H7N9尚未具備這樣的能力,,但如果病毒繼續(xù)產生變異,,情況也有可能發(fā)生變化,。H7N9亞型病毒可能將會長期存在,現在必須密切追蹤疫情發(fā)展態(tài)勢,。
“從病毒學角度看,,人傳人是指人在日常接觸中被其他攜帶病毒的人所傳染?!敝袊t(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所長金奇教授說,。
“病毒在人際間傳播都需要具備3個基本特點?!苯鹌嬲f,,首先,病毒能夠識別人體細胞表面的受體,,并和受體結合進入人體細胞,。其次,要能夠在人體細胞中繁殖,;第三是要能夠通過芽生等方式釋放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
“然而,病毒能不能在人群中傳播,,其實與更多因素有關,。比如感染者與其他人談話時的距離,空氣中病毒所形成氣溶膠中病毒的濃度,,病毒識別受體在人體中組織,、器官的分布等?!苯鹌媾e例說,,根據目前的知識,SARS病毒在人體中的識別,、結合受體ACE2通常分布在下呼吸道,,因此只有當病毒到達人的下呼吸道時才有可能產生感染。
那么,,就目前來看,,H7N9是否具備人傳人能力?金奇結合當前已知的,、非常有限的H7N9流行病學等特征給出了否定答案,?!癝ARS期間,醫(yī)務人員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是由于醫(yī)生對患者進行氣管切開時病毒迅速擴散等原因造成的,。而此次救治過程中,一些患者也接受了氣管切開,,但至今尚無醫(yī)務人員感染的報道,。此外,根據目前的報道看,,沒有發(fā)現密切接觸者感染H7N9病毒,,這也是H7N9和SARS最大的區(qū)別。當然,,如果病毒繼續(xù)產生變異的話,,情況就有可能發(fā)生變化?!?/p>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經確定此次H7N9亞型病毒中6個基因片段(PB2、PB1,、PA,、NP、M,、NS)來源于H9N2禽流感病毒,,而世界衛(wèi)生組織已將H9N2列為潛在流感大流行的候選病毒。而在3月31日的《病毒學報》上,,廣西醫(yī)科大學微生物研究室張增峰教授等人報告稱,,他們首次應用體外H9N2病毒感染人肺組織,結果顯示,,H9N2亞型病毒可感染人肺組織,,病毒復制的主要靶細胞為肺泡細胞、呼吸細支氣管上皮細胞和細支氣管上皮細胞,。由此提示,,H9N2亞型病毒可以適應人這個宿主,并在人肺上皮細胞上有效復制,。
上述證據是否說明H7N9亞型病毒對于人類危害很大,?對此,金奇直言,,H7N9亞型病毒作為一個重配的新型病毒,,其特性、危害、傳播方式等并不是“1+1=2”的概念,,“但1+1絕對和2有關系,。”“換句話說,,就是H9N2亞型病毒的一些特性會保留,,一些會減弱,一些會增強,,一些會完全丟失,。但究竟H7N9具備怎樣的特性,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觀察研究,?!?/p>
未來H7N9是否具有大規(guī)模流行的趨勢?“國家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侯云德院士認為,,目前,H7N9還表現為“禽傳人”,,沒有有效的人傳人證據,,“未來是否會有大范圍人際間傳播還很難預測,現在必須密切追蹤疫情發(fā)展態(tài)勢,?!?/p>
金奇表示,從現有的證據來看,,H7N9可能具有人傳人的潛能,,但傳播能力不夠?!爱斎?,也不能回避,病毒重配在自然界不斷發(fā)生,,不同病毒通過各自宿主的接觸可以彼此交換基因片段,。如果H7N9與人流感病毒發(fā)生重配變異,基因的改變也會帶來生物學特性,、致病性的改變,,人際間傳播的可能性就會增大?!苯鹌嬲f,,這有賴于國家的傳染病監(jiān)測體系支撐,科學家作出及時回應,。
在侯云德看來,,H7N9亞型病毒估計將會長期存在,未來,H7N9患者也有可能在世界其他國家出現,,病毒消失的可能性不大,,發(fā)病數估計也會比同是“禽傳人”的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數多?!叭烁腥綡5N1禽流感病例,,全球是600多例,我國15年間共有45例,?!辈《鹃L期存在、不斷變異,,將增加人傳人的可能,,要防范和應對可能出現的大范圍人傳人。
“診斷試劑研發(fā)尤為關鍵,?!焙钤频抡f,H7N9的傳播模式與高致病性的H5N1類似,,都是“禽傳人”,,但禽類感染H7N9多不發(fā)病,難以提前識別和防控,。因此,,更加快速、方便使用的診斷試劑,,將有助于及早發(fā)現病患,。